山东传统地方戏,带你领略人文艺术的魅力

2024-08-27 来源:感知山东网 人气:

  山东地方戏约有30多个,大体分四个系统:弦索、梆子、肘鼓子和民间俗曲时调。弦索系统是由管弦类乐器来伴奏的,又可分为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等。梆子系统分为东路梆子、枣梆、莱芜梆子。肘鼓子系统又分五音戏、柳琴戏、柳腔、茂腔。民间俗曲时调系统的主要代表是吕剧。

  山东快书

  山东快书发源于山东省临清、济宁、兖州一带,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表演方式为演员一人左手持鸳鸯板击节站唱。唱词以七字句为主,通俗、幽默。

  山东快书都是站唱形式,表演上讲究“手、眼、身、步”及“包袱”、“扣子”的运用。唱词基本上为七字句,演员吟诵唱词,间以说白。曲目有“单段”、“长书”、“书帽”等形式。

  由于山东常是一个或几个演员,用极简单的道具进行演唱,在瞬间就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又由于它不受场地的限制,无论田头工地、车站码头、街头巷尾,均可随时演出,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为经济建设服务,所以几百年来长久不衰,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许多经典段子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深受喜爱。

  传统书目

  《东岳庙》、《景阳冈》、《狮子楼》等武松故事段。

  山东琴书

  山东琴书源于乾隆、嘉庆年间的鲁西南的菏泽地区(古称曹州),开始称为“小曲子”,因主要伴奏乐器为 扬琴,俗称“唱扬琴的”。

  琴书由数人搭档演唱,分别扮演角色,演唱、伴奏集于一身的演唱形式。以扬琴、坠琴为主要伴奏乐器,曲调缠绵委婉,十分动听。济宁旧有顺口溜:“老咬口的干饭道门口的粥,茹小辫的扬琴翟教寅的吼(读阴平声HOU)”。唱词多用第一人称,有较大的表演潜力,后发展成为济宁吕剧。此外“高调梆子”、“四平调”两个剧种也都起源于济宁,运河的繁荣是戏曲曲艺的兴旺的最佳机遇。

  传统书目

  长篇有《白蛇传》、《秋江》及移植来的《杨家将》、《包公案》、《大红袍》等多部,中篇有《王定保借当》、《三上寿》、《梁祝姻缘记》等。

  山东大鼓

  “山东大鼓”是北方大鼓之鼻祖,原称犁铧大鼓,因其伴奏乐器为犁铧碎片而得名。自《老残游记》之后,始谐音美其称为“梨花大鼓”。

  其发源于鲁西北运河沿岸农村,最初是敲击犁铧碎片唱农歌的自由吟唱形式,后来改为支架鼓和两枚铁片或铜片,并用三弦、四胡伴奏。演唱者左手执鼓槌,右手执铁(铜)片,边敲边唱。

  这种曲艺形式自明末清初创立门户开始,到今天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了。梨花大鼓的鼎盛时期在民国初年,其影响当时遍及北方各省及上海、武汉等沿江大城市,于是又有了“山东大鼓”的名称。

  传统书目

  中篇《三全镇》、《金锁镇》、《大破孟州》、《大送嫁》、《范孟亭推车》等数十部;

  短篇段儿书尤为丰富,以《三国》题材的唱段最多,有《东岭关》、《长坂坡》、《河北寻兄》等六十余段;

  其次是《红楼梦》题材的唱段,有《黛玉葬花》、《宝玉探病》等十余段;《水浒》唱段有《李逵夺鱼》、《燕青打擂》等。

  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山东地方戏曲中较古老的剧种之一,是在明代由陕西的秦腔逐步演变而来,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在鲁西南地区广为流传。该剧种唱腔激昂高亢,板式复杂多变,表演形式粗犷,架势夸张,长于表达山东人豪爽放达的性格,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荷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称。如以荷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豫北、冀南的“平调”。

  传统书目

  山东梆子传统剧目极为丰富。剧目的内容以历史题材为主,多为成本大戏。其中描写反抗强暴、大忠大奸、杀富济贫、锄暴安良的剧目,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反映了鲁西南人民敢于斗争,争取自由的剽悍个性。主要有《墙头记》、《春秋配》、《花打朝》(《国公图》)、《白毛女》等。

  山东柳子戏

  山东柳子戏是曾经辉煌一时的古老地方剧种,清朝初年曾兴盛一时,其声腔的覆盖地域横跨五省——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安徽的许多地区,是当时北方舞台上影响很大的声腔剧,在当时有“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之说,其中的“东柳”就是指的柳子戏,而山东农村至今还流传着“吃肉吃肘子,听戏听柳子”的俗语。据说当年毛主席在看过柳子戏后,认为它比吕剧更能代表山东地方戏。

  柳子戏表演程式粗犷豪放,风格独特;人物动作设计,惟妙惟肖,生活气息浓厚。如武将出场,必先在台上表演踢腿、打飞脚、亮相;发怒时双脚跳起,表示急躁情绪;对打时多用真刀和真枪。

  传统书目

  《小指路》、《大香山》、《对金砖》、《孙安动本》、《大河北》、《虎牢关》、《改金牌》、《张飞闯辕门》等。


编辑:王志仠

审核:钟德旺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感知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感知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感知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感知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感知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感知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