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间戏曲艺术“一勾勾”

2024-08-26 来源:感知山东网 人气: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勾勾”是临邑县独有的一种民间戏曲艺术,是由明清以来流行于北方地区的花鼓衍化而成,民间盛传“听见一勾勾唱,饼子贴在门框上”,形容一勾勾的唱腔像钩子一样,把人的神魂勾住不放。由于一勾勾是以四弦为主要伴奏乐器,因而又名四根弦或四音戏。

  清代中叶,临邑一带已有一勾勾班社,四处演出并带徒传艺,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1959年,为保留和发展“一勾勾”这一地方剧种,由临邑县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了“临邑县一勾勾剧团”,行当有青衣、花旦、胡生、小生、花脸、丑等。主要演出剧目有:《三进士》、《李香莲卖画》、《锦断记》等。

  1963年,开始排演大型现代戏,代表作品有:《巧遇》、《迎春花》、《刘胡兰》、《三世仇》等。同时,为配合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先后排演了《龙马精神》、《丰收之后》和《前沿人家》等剧目。并由德州地区指定在整个地区进行巡回演出。1964年,自编自演的现代戏《红梅》和《队长的家事》代表德州市参加了山东省地方戏曲汇演,一举成名。一勾勾剧团进入鼎盛时期。

  1971年与临邑县河北梆子剧团合并,成立京剧团,至此临邑县“一勾勾”剧团宣告结束。

  2006年,一勾勾剧种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临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该剧种的抢救工作,组织老艺人成立了戏曲一勾勾联谊会,并建立了一勾勾传承基地,定期进行排练,并积极参加省、市、县的各种演出活动,继续为临邑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006年,“一勾勾”剧种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发源地临邑县,组建有为数不多的县级“一勾勾”专业剧团,尽管能让人们目睹“一勾勾”的魅力,然而该剧种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而作为“一勾勾”剧种传承人的信红霞,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来。

  ◆申遗成功却面临失传

  “听见一勾勾唱,饼子贴在门框上。”近日,临邑师范学校音乐讲师信红霞向笔者介绍“一勾勾”剧时说,“老百姓形容‘一勾勾’的唱腔就像钩子一样,把人的神魂勾住不放。”

  临邑师范学校音乐讲师信红霞是“一勾勾”的传承人之一。据她介绍,“一勾勾”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感情的自然流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过去均采取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没有留下任何文字及影像资料,想听精纯的“一勾勾”唱腔根本不可能。

  68岁的龙传英、65岁的邝淑云等是今天还能演唱“一勾勾”的资历最老的一辈人。她们均来自1956年组建的临邑县“一勾勾”剧团。1971年剧团解散,演员们被迫改行,从那时起,“一勾勾”被冷淡了30余年。直到2006年,它才又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然而抢救这一濒危剧种却面临重重困难,“一勾勾”传统剧目有70多个,包括《东秦》、《西秦》、《坐楼杀惜》、《三进士》等,时隔多年,没有一位老人能完整地演唱这些剧目,即使是单独一部剧,往往也唱不完整。一直在寻找不同唱腔的信红霞说:“现在只能通过老人之间的交流、相互提醒,一点一点地找回原来的唱法。”

  与此同时,老艺人流散在民间、年轻人不爱唱……这一系列因素也阻碍着“一勾勾”的传承,“如果不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一勾勾’将面临失传的危险。”信红霞的神情很是凝重。

  ◆多措并举挽救“一勾勾”

  2006年,临邑师范学校成立了“一勾勾”研究传播中心,由7名教师及30名学生组成。中心成立后,经常邀请邝淑云、龙传英等老艺人教授“一勾勾”的演唱、伴奏。不久,《王小赶脚》成为师生学会的首个传统剧目,该剧在临邑县广场文艺汇演、新农村建设巡回演出等多场演出中亮相,深受观众欢迎,并在2007年荣获省农民文化节德州赛区银奖。

  因身边的老艺人并不多,信红霞感觉“一勾勾”的唱腔仍很单调,为此,她多次到“一勾勾”的发源地临邑、禹城边界农村寻找老艺人求教,将他们的唱段录下来,再通过记谱整理,研究唱腔。一次,她在兴隆镇发现了难得的男声唱腔,虽然只有一个乐句,也让她欣喜了好几天。“即使只有一点收获,我也觉得这会让‘一勾勾’的唱腔更加原汁原味,传承便有了希望。”她说。

  信红霞有个打算,创编一部以反映邢侗兄妹事迹为内容的剧目,“将临邑县书法文化和戏曲文化融合在一起,我希望通过这一剧目能引起人们对这一剧种的重视。”

  如今,临邑师范学校已有4届约40名学习过“一勾勾”的毕业生,临邑县的多所中小学校相继开设了“一勾勾”教授课程,这使得“一勾勾”得以薪火相传。“一勾勾”已和中国书法之乡一样,成为当地人引以为豪的传统文化代表。

  ◆让传统艺术焕发新活力

  “改革开放三十年,祖国面貌换新颜。长城内外春风绿,塞北江南逐浪翻……”在临邑县为庆祝两会胜利召开举行的文艺晚会上,临邑师范学校的师生表演了“一勾勾”现代剧——《放歌颂中华》,在观众中引起了良好反响。

  该剧由信红霞作词、作曲,她说:“传统戏曲的生命力在于它的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地融入现代元素,才能获得长久而持续的发展。”5年间,信红霞先后创作了《唱唱临邑新面貌》、《放歌颂中华》、《德州教育谱新篇》等十几部“一勾勾”现代剧目。

  这些剧目多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或当下社会关注热点为主题。在基本保持传统剧目原味的基础上,对唱腔、唱段进行了丰富创新,使得“一勾勾”曲调向欢快活泼、富于变化的方向转化。

  在不断将现代剧目推向舞台的同时,“一勾勾”的传承人也没有忽视传统剧目。“除唱腔伴奏等有可借鉴之处外,一些传统剧目中反映出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良好精神风貌,也需要我们去发扬光大。”信红霞说。

  信红霞表示:“我们有信心把这一剧种传承下去,因此我们会不懈地挖掘、整理、留存,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避免这一剧种的消亡,避免给后代留下遗憾。”


编辑:王志仠

审核:钟德旺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感知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感知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感知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感知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感知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感知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