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琴戏

2024-08-26 来源:感知山东网 人气:

  柳琴戏,旧称“拉魂腔”,因唱腔曲调优美,有拉人魂魄的魅力而得名。又有“拉呼腔”、“拉洪腔”、“拉花腔”、“拉后腔”等名称,均系由一个名称衍化而成。“柳琴戏”这个名字,是新中国成立后依据其主要伴奏乐器柳叶琴而定。它起源于鲁南的枣庄、临沂一带,流布于鲁南、苏北、皖北、豫东北广大地区,是山东省有较大影响的地方戏曲剧种。

  柳琴戏在长期流传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姊妹艺术的营养,在剧目、唱腔音乐、舞台表演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柳琴戏的声腔风格独特,以丰富多彩的花腔,别致的拖腔区别于其它剧种。女腔委婉华美,男腔朴实浑厚。丰富多彩的花腔基本集中在女腔中,几乎是行腔必闻。一如器乐曲中的华彩乐段,有极强的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柳琴戏的拖腔极具特色,与其它兄弟剧种迥然不同。其女腔拖腔为小七度跳进,俏丽悠扬,优美动听;男腔多为同度或二度进行,开阔奔放,质朴无华。柳琴戏的剧本文词通俗生动,包含大量的俚俗语言,直白诙谐,妙趣横生。唱词常用口语,通俗易懂。

  柳琴戏属板腔体剧种,几种特别板式和唱法,如“掉板”、“吞板”、“连板起”、“四句头”、“含腔”、“撂崖子”、“接崖子”、“叶里藏花”等,独具风采。

  柳琴戏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仅据1957年山东省戏研室调查、抄录所得就有近200出。其代表性剧目有《珍珠汗衫》、《红罗衫》、《白罗衫》等十八出。另有200多个被称做“娃子”、“羊子”连缀而成的“篇子”,很具个性。唱词格式以三字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对韵律、平仄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但有几种特殊的格式,在别的剧种中较为少见。比如,“娃子”、“羊子”、“三句撑”、“五字紧”、“倒脱靴”、“狗咬狗”、“一条鞭”等,平仄用韵都很严格。

  柳琴戏起源于民间,兴盛于大众,土生土长,土语土调,土腔土韵,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品格,二百年来,深受广大百姓喜爱。柳琴戏音乐唱腔从最初的仿“姑娘腔”花鼓调发展成为今天的板腔体,对中国地方戏曲板腔音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


编辑:王志仠

审核:钟德旺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感知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感知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感知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感知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感知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感知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