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德州七西村成长记 | 军爱民,帮村子从负债超百万发展至年收入近300万元;民拥军,全村510个家庭,累计送113人参军报效祖国,获得省级文明村等荣誉近百项
德城区七西村,曾负债超百万,如今村集体年收入近300万元;全村510个家庭,累计送113人入伍报效祖国,爱国拥军事迹多次被《中国国防报》《中国民兵》等刊发,获得省级文明村、山东省民兵带建先进单位等荣誉近百项。
一个落后村咋成了人人称颂的“双拥村”?“1996年,我们和区人武部结缘,这是28年来军民共建结出的硕果。”亲历七西村发展过程的党支部书记李金亭最有发言权。
军爱民——
28年强村惠民不停歇
“1996年的那个冬天,人武部帮扶支援咱,走村入户看大棚,征求意见来座谈……今年又投资11万,拥军路修到大门前,这是军民共建幸福路,军民团结代代传、代代传!”前不久,七西村拥军路完工投用,村委会主任李俊春编写了一首打油诗,颂扬德城区人武部的惠民之举。
这条拥军路长200米、宽5米,打通了小康路与三星路之间的梗阻,24户村民摆脱了“晴天两脚土、雨天两脚泥”行路难问题。“我常年跑运输,以前只能将车辆停在村头,搬运货物也不方便,如今路通了,车子直接开到家门口。”村民马兴钢切实感受到了便利。
据李俊春介绍,28年来,尽管德城区人武部党委班子换了8届、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支持力度只增不减,强班子、树旗子、挖根子、找路子、出点子、解扣子,一件事情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仅资金就投入60万余元。
强村富民有良方,“钱袋子”鼓起来。德城区人武部帮着村里规划了商贸一条街、建起七西农资批发市场,村集体因此年均增收200多万元,带动百余人就业。组织民兵带头学技能,其中九成掌握了1至2门实用技术。基干民兵李炳福将学到的蔬菜种植技术在全村推广,使每个大棚增产1000多公斤,仅此一项人均增收3000元。基干民兵蔡学勇筹资5万元,建起塑料加工厂,目前该企业固定资产达1000多万元、年收入150多万元。在他们带领下,全村个体经营户发展到136个,年收入超亿元。
满足群众期盼有作为,幸福感升“满格”。投入15万元,完善民兵连(部、室、家)和退役军人服务站及活动中心等服务阵地;积极推动七西广场、文化大院、红白理事会服务楼等公共设施建设,培树、传承好村风;筹集13万元,为村里“夕阳红”文艺队购置服装、音响和乐器,修建篮球场,满足村民健身娱乐需求。文艺队队长王秀文点赞:“人民子弟兵为人民,实事办到大伙儿心坎上。”
与李保国等困难群众“结亲”,进行精准帮扶。退役军人李保国因车祸致高位截瘫,想致富但苦于没技术没平台,德城区人武部全体官兵捐款,购置了书籍和鸽子送去,助他增收。3任政委和4任部长接力资助李保国的儿子李嘉诚读书,帮他完成了学业。还派人给张俊兰等3家困难群众修缮房屋、购置家具,改善居住环境。7月12日,又联合德城区公立医院拥军医联体成员单位——德州联合医院前往七西村开展健康义诊活动,为李保国等身体不便群众提供上门服务。
民拥军——
28年间72名青年奔赴军营
“2023年3人入伍,今年又有6人报名……28年来送出72个兵,俺村是名副其实的‘拥军村’。” 李金亭言语间满是自豪。
七西村曾有8人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涌现出李福祥、赵国忠等英烈人物,是一片红色沃土。德城区人武部帮扶队进村后,在为村庄谋发展、为群众办实事同时,还大力弘扬村子的红色基因,点燃了青年参军入伍的热情。
“喝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武装部。送子参军到部队,报答亲人解放军”成为大家的共识。与这句顺口溜一道传下来的,是“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好村风。“那天早晨,村里的男女老少起了个大早,为我戴红花、敲锣鼓、放鞭炮,家里的热闹劲儿,好似过新年。”正在空军某部服役的申晓亮清楚记得,15年前,街坊邻居起早为他送行。和申晓亮一样,每个从七西村走向军营的青年,都是风风光光。
让军人军属感到“风光”的,远不只这些。成立以党团员和民兵为主体的军属帮扶小组,农闲时帮助料理家务,农忙时帮助收割、耕种;春节期间,村干部组织集中慰问军烈属活动;村卫生室挂牌优先为军烈属、伤残军人看病,免收挂号费、出诊费……“2005年,村里开发了农资批发市场,最好的位置、最好的商铺,都留给军烈属。”村民兵连连长史建军介绍。
村集体壮大了,村民腰包一天天鼓起来了。2019年,村里投资建起村史馆,专设国防教育板块,记录该村好后生的从军故事。“艰苦奋斗是致富经,保家卫国是传家宝。有国才有家,这个道理,俺们懂!”李金亭说。2000年、2007年,他先后将女儿、儿子送到部队锻炼。有人笑问:“李书记,孩子都去当了兵,您老在家不孤单?”李书记就一句话:“这点觉悟都没有,好意思在咱‘双拥村’当支书?”
在七西村,傅电军祖孙三代扛枪,李敏、李振姐弟先后参军,张凯伦舍不得军装二次入伍,魏俊强宁愿放弃高薪也要从军……谁被批准入伍,亲朋好友为之骄傲,乡亲邻里登门道喜。“国泰民安千家共富,兵强马壮万民同福”这副在村委会和许多村民家大门上常年张贴的对联,道出一代代七西村人爱国拥军的心声。
编辑:李新茹
审核:朱宏伟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感知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感知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感知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感知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感知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感知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