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条举措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

2024-06-21 来源:山东环境报 人气:

  “到2027年,美丽山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美丽山东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山东全面建成。”这是山东省委、省政府近日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提出的主要目标。

  据了解,《实施意见》共9章27条,明确了美丽山东建设的指导思想、重点任务、保障措施,是推进美丽山东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明确指导思想,提出建设目标

  《实施意见》提出,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把美丽山东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牵引,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切实维护生态安全,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塑造绿色低碳转型新优势,努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美丽山东新篇章。

  到2027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进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重要成果,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安全有效保障,美丽山东建设成效显著。

  到2035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生态安全更加稳固,美丽山东目标基本实现。

  展望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重点领域实现深度脱碳,生态环境健康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山东全面建成。

  结合山东实际,确定重点任务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侯翠荣介绍,《实施意见》编制过程做到了“四个坚持”,即坚持充分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注重结合山东省实际,坚持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强化责任落实。此外,聚焦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等,与正在推进的各项重点工作有机衔接;围绕绿色低碳转型、环境质量改善、生态保护修复、守牢安全底线等重点问题,制定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补短板、强弱项、夯基础,加快塑造绿色低碳转型新优势。

  《实施意见》提出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加快建设美丽山东新高地,大力开展美丽山东建设全民行动6个方面重点工作。

  其中,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提出要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执法监管和保护修复,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督机制,确保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2.06万平方公里。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融合化转型升级。全面落实山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推进再生水、海水淡化水等非常规水源配置利用。

  在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方面,提出要以细颗粒物控制为主线,大力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强化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实施源头替代工程。持续推进重点行业企业深度治理或提标改造,火电、钢铁、水泥、焦化行业和燃煤锅炉全面实现超低排放。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健全流域分区管理体系,加强生态水量(流量)管控和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全面建成排污口监测监管体系。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强化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扎实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

  强化支撑保障,建立评价体系

  《实施意见》指出,实现相关目标,要进一步要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政策保障,加强科技支撑、项目支撑。

  要强化美丽山东建设法治保障,完善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制度。加强环评源头预防管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健全“综合站+样地”生态质量地面监测网络,构建美丽山东数字化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推进美丽山东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强财政、科技、价格、金融等领域的政策协同。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开发绿色金融产品,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和投融资模式创新,加大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对美丽山东建设的支持。

  要实施美丽山东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鼓励开展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加快实施减污降碳协同工程,积极推进相关领域低碳化、清洁化、绿色化、循环化转型。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品质提升工程,加快推进一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修复等重大项目。

  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美丽山东建设的全面领导,健全美丽山东建设推进机制,建立美丽山东建设评价体系,实施美丽山东建设进程评估。各市要明确工作重点,细化目标任务,抓好各项工作落实。省有关部门、单位要细化实化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的政策措施,制定分领域行动方案。


编辑:王志仠

审核:钟德旺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感知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感知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感知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感知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感知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感知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