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文化体验廊道行走,记者深切感受到沿线各地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的努力,黄河生态正在发生着千年未有之变。生态脆弱,是黄河流域的千年难题。“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古人的无奈叹息中,饱含多少期盼。新中国成立以来,沿黄各地积极加强水利建设,保护生态环境。进入新时代,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出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开始书写崭新的篇章。
展现“山东力量”
不久前,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针对部分重大事项,明确具体攻坚完成时限,为打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制定“时间表”。
按计划,到2023年底前,山东计划完成3项主要攻坚任务:完成全部入海排污口整治,基本完成黄河干流、大汶河流域、南四湖流域内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基本完成沿黄9市已排查出的1109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东营市通过实施一系列湿地修复工程,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创新探索“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有力促进了黄河三角洲“河—陆—滩—海”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022年,东营市投资6500万元,新建、改建引黄闸(船)6座,将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引提水能力从不足40立方米/秒提升至131立方米/秒,实现了从依靠黄河大流量补水到全天候补水的转变。此外,2022年修筑、恢复生态堤坝41.6千米,夯实蓄水基础,湿地水位得到有效调控和动态管理。
多番努力之下,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实现“引得出、送得到、蓄得住”,生态补水量连创新高,近三年生态补水突破4.8亿立方米,原先的光板地、盐碱滩,变成了水草丰茂、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大湿地。
山东黄河水文信息综合平台,记录了过去50年来泺口站黄河每年平均含沙量的变化情况。从1950年至1999年,每年平均含沙量大多在15-40公斤/立方米之间;从2000年开始,每年平均含沙量普遍降至10公斤/立方米以下;近年来,平均含沙量达到历史最低值,只有1公斤/立方米左右。这与黄河中上游的治黄举措息息相关,但其中的山东贡献,也功不可没。
下足“河外功夫”
《山东省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中,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被列为六大行动之一。
被称为“中国蔬菜第一县”的莘县,推行农药处方制度,成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创新一招。
在莘县农业安全科技展示厅,讲解员操纵农药处方系统,在录入系统的全县800多家门店中随机选择了一家农资店,该农资店近三个月采购的商品名称、数量、批号和生产厂家等信息以及销售记录都一览无遗。
莘县综合农业执法大队中队长康书磊介绍,农药处方系统的使用,首先可以保证辖区内农资门店销售的农药化肥符合质量安全标准,农民用到地里的都是合格的农药。其次,根据处方科学规范用药,可以规避农药开具过量、使用过量的情况。同时,首创于2018年的农药处方系统日渐完善,如今可以通过系统对农资店的销售环境和仓储环节进行视频监控,随时调取现场画面,实现360度无死角实时监控。
“莘县产出来、卖出去的每批菜,都能够追溯到源头,保证莘县的蔬菜都能达到合格的要求,也为黄河保护尽到我们的努力。”康书磊说。
在黄河文化体验廊道沿线,记者深刻感受到,循环、绿色、节能、低碳,已经成为沿线企业的共识。
悬在半空中的草莓是无土栽培,甜美可口的樱桃四季都能吃上,鲈鱼养殖自动下料不需要人工干预……走进聊城市茌平区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循环与小循环”的设计处处透露着数字化、自动化、智慧化的力量。
草莓、樱桃、鲈鱼是这个园区的“三宝”。虽然这是一个现代化农业产业园,但是管理模式、技术手段和许多原材料都是信发集团“工业反哺农业”的成果。产业园的不远处便是信发集团,这是一家集发电、供热及铝深加工等产业于一体的大型工业企业。
“信发集团最大的特点便是‘吃干榨净’,从原料的输入到产品的输出,再到废品的利用,我们都将这一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信发集团副总经理郭庆东告诉记者。在信发集团,无论是工业和农业之间,还是在农业产业园内部,“循环”的例子俯拾皆是:电厂的循环水用于鲈鱼的养殖;电厂的余热用于草莓和樱桃的种植;鲈鱼的内脏加工之后做成樱桃和草莓的肥料;樱桃大棚以工业园区生产的粉煤灰砌块为主要材料,与普通大棚相比,保温效能提升60%,抗灾强度提升10倍,寿命延长几十年;化工园区和农业园区之间连接了管道,可以输冷、输热,樱桃实现反季节生长。
清洁生产、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是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信发集团推出的信源智能火车卸煤系统,上马了全自动输储煤系统,建设了9条铁路专用线。它的最大特点是储煤全封闭、输煤高效率、卸煤全自动,不仅避免了扬尘污染,还减少了煤炭损失,实现了“进煤不见煤、输料不见料”的清洁环保效果。“通过该系统,集团每年可减少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排放近2000吨。”郭庆东说。
溯黄河而上到东明县,山东东明石化集团同样在绿色低碳发展中蹚出了新路。东明石化劲海化工联合车间副主任司茂强向记者介绍,目前东明石化正在全力推进的UPC示范项目(原油直接裂解制烯烃),研发的专用催化剂属世界首创,技术水平国际领先。“这项技术代表着石化产业‘少油多化’、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方向。该技术的推广将对深入推进‘四进四减’,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治河利民为本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河流治理,道理亦然。山东沿黄9市把黄河治理当作事关群众平安幸福的大事,努力把母亲河变成一条人水和谐的生态河、岁岁安澜的平安河和造福两岸人民的幸福河。
要说保护治理黄河带来的幸福,没有人比曾长期被黄河水患困扰的滩区百姓体会最深。
实施黄河滩区迁建工程以来,被水患困扰已久的滩区百姓实现了安居梦,“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的日子成为过去,黄河滩正在变成幸福滩。但告别水患不是终点,“搬得出、稳得住”,更要“能发展、可致富”,如何做好黄河滩区迁建的后半篇文章,鄄城县旧城镇六合新村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视角。
六合新村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的黄河滩区迁建展览馆,展示着黄河滩区百姓曾经的生活:房子建在高高的房台上,晴天尘土飞扬,雨天土路泥泞,一场洪灾过后,百里黄河滩区化作一片汪洋。走出展览馆,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白墙黛瓦的二层小楼整齐排列,棋盘似的街道宽敞整洁,小学、幼儿园、超市、酒店、卫生室、文化广场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2020年9月,三合村、毛洼、王庄、西周楼、武西庄5个自然村的2104户滩区人家搬迁,住进了新建成的六合新村,从此告别了心惊胆战地躲避黄河水患的历史。
安居才能乐业。在鄄城永铭地毯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十几名女工坐在垂满经线的织机前,手指穿梭其间,时不时地抬头看一眼图纸上的图案和编号,动作娴熟地编织。一张张价值上万、即将远销欧美的手工羊毛地毯,在她们的手中成型。一名女工告诉记者,自从村里建了地毯生产车间,她就一直在这工作,“离家又近,每个月还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资,生活比以前强上不知道多少。”
六合新村搬迁完成后,当地为推动搬迁新村融合发展,利用创业车间和配套公建,引进地毯、家纺等产业,鄄城永铭地毯有限公司正是六合新村创业车间之一,公司总经理杨效强介绍,车间为群众提供了30多个就业岗位。
有了六合新村搭建的舞台,羊毛编织技艺这项拥有百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再现生机。在六合新村的创业车间,杨效强还设立了羊毛手工编织工艺培训班,为公司选拔、输送人才的同时,也为更好地传承这门工艺创造了便利条件。而在过去,安宁尚不能保,遑论手工艺传统文化的传承。
许许多多过去难以想象、不敢想象的事情,如今正一步步变成现实。2022年,六合新村党委通过党建引领推进土地流转,累计发展黄桃种植1500余亩、中药材种植300余亩;引进的产业在实现集体增收的同时,带动周边200余名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增收。
(来源:大众日报 记者 朱子钰 李梦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编辑:本站
审核:本站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感知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感知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感知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感知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感知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感知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