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家卫国!德州一村庄20年60余名青年参军报国

2023-02-03 来源:网络 人气:

  “十八岁,十八岁,我参军到部队,红红的领花,映着我,开花的年岁……”《当兵的历史》这首传唱多年的军歌,近日又在德州市德城区大运河畔的七西村应征青年中传唱开来。20多年来,一个只有2000余人的普通村庄却因与绿色军营渊源而闻名德城。这个小村庄先后走出60多位军人,十几位军官。今年村里又有10多名适龄青年报名参军。七西村为什么每年都有这么多的青年应征入伍呢?笔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翻开七西村的历史,一长串闪光的数字和一块块闪光的奖牌引人注目,爱国有传统,拥军有传承。在一代代干部群众的努力下,七西村被先后被表彰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山东省“民兵带建工作先进单位”“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省人武系统帮扶村“先进党支部”等荣誉近百项。

  “‘当兵卫国’这4个字在七西村人心中有很重的分量,‘好男儿当兵去’是七西村青年共同的心声,因为我们村有着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特别是1993年区人武部和我村结成帮扶对子后,注重从创建和完善村文化大院、青年民兵之家、文体活动中心等基本场所入手,先后筹措资金60多万元,帮村里规划建设了具备思想教育、科技培训、文体娱乐的民兵连(部、室、家)、复退军人服务站、复退军人活动中心和村史馆等四个固定的思想文化阵地,并达到了功能齐全、活动经常、管理规范的标准,为干部群众学习娱乐和接受先进思想文化熏陶构筑了平台。”七西村民兵连长史建军说。

  据史建军介绍,这些年来,村里一直高度重视征兵宣传工作,拥军优属政策非常好。村里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军属帮扶政策。成立了以党团员和民兵为主体的军属帮扶小组,农闲时帮助现役军人家属和退役军人料理家务,农忙时帮助他们收割、耕种,不误农时。官兵在部队立功受奖,村干部敲锣打鼓上门送喜报、发慰问金。每年大年初一进行走访慰问军烈属。村卫生室挂牌为烈属、军属、伤残军人看病,免收挂号费、出诊费,优先服务,随叫随到。在经济发展上,村里优先考虑军属家庭,“就拿德州农资批发市场来说吧,最好的商铺都留给了军属家庭。”史建军说。

  七西村还成立了国防教育领导小组,宣讲兵役法,开展国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并适时安排爱国拥人先进人物、退役军人创业典型作报告,激发适龄青年的爱国报国热情。每年寒暑假期间,都会组织本村学生到村史馆参观学习,邀请退役老兵讲述战斗经历、英雄事迹和军营故事,教育引导青少年爱党、爱国、爱军队。

  “好儿郎就应该去军营!”这是现任村支书李金亭在1993年组织全体党员学习《兵役法》后,与党支部一班人定下的一条“铁律”,也是全体党员许下的庄严承诺。

  李金亭自1993年任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先后将女儿、儿子送到部队。从那时起,只要有新兵入伍,他都带着欢送标语和纪念品来到村委会召开欢送大会,给新兵送祝愿、提希望,鼓励他们在部队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党员干部带头送亲人参军,在该村已经成为好传统。

  在七西村,有祖孙三代扛枪的,有兄弟俩同时入伍的,有二次入伍的张凯伦,有宁愿放弃高薪也要从军报国的李兵………谁被批准入伍,亲朋好友都为之骄傲,乡亲邻里就登门道喜,披红挂彩、敲锣打鼓欢送。

  “国泰民安千家共富,兵强马壮万民同福”,这副在村委会和许多村民家大门上常年张贴的对联,正是一代代七西村人爱国拥军的真实心声。

  通讯员:张卫忠


编辑:本站

审核:本站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感知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感知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感知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感知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感知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感知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