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铭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
根据国家统计局年度社会和经济发展公告,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是60%左右。但此次七普数据告诉我们,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4%。从年度报告到普查数据,城镇化提高了4个百分点。
之前曾有一些说法,例如城镇化会带来社会风险、城镇化在60%左右就不会再进展了、城镇化的动力都已经没有了……现在看来,完全没有担心的必要。
真正远超大家预期的结果是“人口流动规模”。年度数据预告的流动人口规模是2.7亿-2.8亿,但七普数据之后,发现实际流动人口的规模达到了3.7亿。换言之,此次人口普查的流动人口数据比平常年度公布的数据整整多出1个亿,不能小看这1个亿,中国总人口不过14亿。而且,去年10、11月人口普查的时候,受疫情的冲击生产生活还没有完全恢复,流动人口数据只会是低估的。
提到人口流动,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联想到背后的原因,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但人口流动就意味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吗?我们关注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到底关注的是总量不平衡还是人均不平衡?
我们口头上谈论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指“总量”,如果换“人均”角度,我们观察到的结果会完全不一样。
首先,最明显的便是南北差距。2020年下半年中国还掀起了一场关于“南北差距”的讨论,坊间一种说法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是南方地区,这种视角仍是关注经济增长的总量差别。南方地区是中国经济条件最好的地方、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地方,增长速度快完全是意料之中。
然而,我们看人均GDP数据,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在刚改革开放时,中国北方城市的人均GDP除以南方城市的人均GDP比值在1.5左右。那时主要因为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北方城市重工业的发展,人均发展水平大幅领先于南方。改革开放之后,南方经济更快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时,南北方比值基本是1,完全是平衡的状态,一直到现在,南北方人均GDP的比值仍然在1左右。所以,从人均角度来看,南北差距基本不存在。
即使在近年来,南方人均GDP略高于北方,我们还需要思考差距的来源是什么。我认为所谓的“南北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地理问题。中国南方拥有大江大河,尤其是长江,以及沿海便利的海运条件。如果把长江沿岸武汉以东的沿江港口+舟山+宁波+珠三角地区的大港口从南方样本里拿掉后,南北方比值又回到1的水平。
通过亚洲船舶地理位置分布卫星图不难看出:长江的运能是影响中国区域发展格局非常重要的因素,长江经济带GDP占中国的40%。地理和自然条件依旧是未来中国区域发展、人口流动空间布局的决定性因素。
展望未来,我们预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人口会是中国的集聚点,远离中心城市,人口就相对较少。中国人口在中西部围绕着国家级中心城市和大城市布局,远离中心城市的区域会成为人口负增长的地区。
这是不是区域发展不平衡?
不是的。根据预测,当未来中国人口逐步向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周围集聚时,中国城市间的人均GDP差距将缩小到日本和美国现在的水平,中国会成为现代化国家——经济和人口高效集中在少数地区,但地区间在人均意义上达到平衡发展。这恰恰就是中央所希望实现的“在发展中营造平衡”的趋势。
编辑:本站
审核:本站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感知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感知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感知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感知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感知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感知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