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四部曲” 威海将文化建设深度融入社区治理

2024-11-07 来源:感知山东网 人气:

文化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和末梢神经。近年来,威海市坚持以“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为统领,以“精致幸福社区”建设为抓手,将文化建设深度融入社区治理,全力奏好夯基垒台、汇聚力量、为民服务、价值认同“四部曲”,不断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感和满意度,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23年获评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加强顶层设计、协同联动

织牢文化建设和社区治理“一张网”

坚持系统观念,突出党建引领,将文化建设作为社区治理的深层动力,与文明城市建设、卫生城市创建等紧密结合起来,不“另起炉灶”、只“添柴旺炉”,从政策保障、组织架构、设施阵地入手,统筹组织、宣传、统战、政法、工青妇、民政、文化、应急等部门力量,构建齐抓共管、协同发力的工作大格局,打造设施完备、高质高效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是构建政策保障体系。出台《加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全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规划》《关于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将文化建设融入社区治理,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系统完整的政策体系。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推行“谁的节目质量高、受邀数量多,谁获得补贴就多”奖补机制,市县两级每年拿出1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民营企业投资20多亿元毗邻社区建成30多处美术机构和展馆,带动25家文化企业和社会组织深入社区投资投智。

二是完善组织架构体系。坚持党建引领文化建设和社区治理,依托“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宇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社区党组织体系,整合社区党组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网格管理、物业管理、应急管理等各方资源力量,形成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组织架构体系,实现从“九龙治水”向“攥指成拳”转变。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创新社区居民数据库、可动员力量库和志愿服务编组、应急处置编组“两库两组、平急结合”机制,建立“固定联系人”队伍,推行“吹哨报到”模式,开展“敲门扫楼”行动,打通文化建设和社区治理“最后一米”。

三是优化设施阵地体系。按照市域一体化、服务标准化、设施便利化的思路,统筹规划建设各类文化服务设施阵地,推动市县镇三级优质文化资源向社区下沉,持续提升公共文化设施优质化、均衡化水平。依托各类文化服务设施阵地,广泛链接社区周边文化资源,实现“城圈—社区”联动。加快社区空间升级、阵地迭代,出台《“精致幸福社区”建设规范》,建立文化精彩、治理精细、服务精准等6大类128条指标体系,统筹社区用房、物业用房、闲置房等资源,盘活空闲地块,打造社区文化服务综合体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阵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目前,已在人口相对聚集区嵌入式建成城市书房46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80处,369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达标投用,形成10—15分钟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圈。

聚力内育外引、建强队伍

让多方位力量“走出家门、融入社区”

突出人才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坚持社区抓骨干、骨干带居民,深入实施基层文化能人扶持计划,畅通各类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展示才华渠道,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吸引力和感染力,让文艺爱好者找到知音、居家闲暇者找到组织、社区焕发生机活力,引导居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构建“邻里一家亲”新型邻里关系,推动社区从“生人社会”向“熟人社会”转变。

“名人+社区”深挖能人骨干。坚持以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深入实施“新时代威海英才工程”和“威海文化名家”引育工程,广发“英雄帖”“招募令”,吸引更多名人、能人投身社区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群星大讲堂”“蓓蕾成长计划”等艺术普及活动,培育一批长期活跃在基层、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骨干和优秀团队,放大名人光环效应和骨干示范作用,“开枝散叶”引领群众性文化活动走深走实。目前,全市393个城市社区共挖掘文化能人5000余名。

“高校+社区”广引专业人才。推动社区与中央音乐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山东大学(威海)等高校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工作站、音乐教室等实践平台,邀请专家、教授、在校大学生、高级社工等专业人才走进社区,提供音乐、绘画、科普、编程等专业化服务,惠及更多社区居民。目前,全市11所驻威高校与121个社区实现结对共建,2.4万名大学生走进社区实践,惠及群众8.9万人。

“草根+社区”活用社会力量。采取上门入户、公开征集等方式,挖掘和发动有特长有能力的居民特别是文化领域退休人员,“走出家门”组建各种文化兴趣类社区社会组织,持续壮大社区文化队伍。大力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公益创投项目,完善市、区市、镇街三级公益创投体系,创新公益创投合伙人模式,引导文化类社会组织、文化企业和团体深入社区、常驻基层,精准对接、有效满足居民多层次、多元化文化需求。2024年以来,236个文化类社会组织、小微文化企业开展社区文化服务活动1.3万场次。

突出需求导向、因势利导

推动社区“文化供给”转化为“治理效能”

坚持“服务是最好的治理”理念,把社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优化服务供给、提升治理效能上,按照全龄、全员、全时、全科的思路,聚焦不同群体、不同年龄人群需求,开展项目化、个性化、特色化服务,着力解决居民“急难愁盼”“关键小事”,做实做细群众“家门口”“心坎上”服务,把“问题清单”“需求清单”变成“幸福账单”,以“文化之光”点亮美好生活,用规范化、精致化促进社区治理效能最大化。

致力老年友好。聚焦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创新将老年大学融入社区、在社区设立老年学习点等方式,建设“家门口的老年大学”116处,推动市老年大学56个专业课程下沉社区,引导“跳一跳、唱一唱、写一写、画一画”等普通老年人文化活动向运动、艺术等高质量、专业化老年教育发展;搭建老年人发挥余热平台载体,引导有能力、有意愿的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文明创建、关爱下一代等志愿活动和社区事务,目前已有300余名社区老年人加入文明交通引导员队伍,成为展示文明城市、文化社区形象的靓丽名片。

致力青年友好。聚焦就业创业、子女教育等青年人关心关注的问题,开展“青年友好社区”创建活动,链接企业家、教育机构等资源,为青年提供创业培训、技能提升、投融资对接等服务;联合医院、母婴店、早教机构等创新“互联网+护理服务”新手妈妈带娃模式,依托物业、社工站等开展儿童学生免费或低偿课后、假期托管,开设书法、剪纸等特色公益课堂,解决青年夫妇“带娃难”问题。今年已面向青年群体开展服务活动700余场次,13个社区获评省级以上“青年社区 伙伴计划”试点。引导青年群体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特别是疫情防控、冬季清雪等工作,逐渐成为社区治理“中坚力量”。

致力儿童友好。聚焦立德树人、关爱成长,以“儿童友好社区”创建为抓手,推动学校、社区、家庭、社会等协同育人,市级引进30多个儿童服务专业社会组织,培育50余个特色品牌项目,打造儿童教育、生活、成长共同体。创新推广“家庭会议+家长读书会+亲子阅读”模式,构建覆盖所有社区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网络。积极拓展儿童友好阵地服务功能,建立儿童需求和服务项目“两张清单”,依托“四点半课堂”、社区托育点、城市书房、科普基地等,为广大家庭和儿童提供定制化服务,满足儿童多元化文化服务需求。

致力特殊群体友好。聚焦重拾信心、融入社会,引导社区将文化活动开展与社区矫正、安置帮扶等特殊人员管理相结合,采取“柔性治理”方式帮助特殊群体走出阴霾、迈向新生,全市社区矫正对象实现100%安置帮扶,重新犯罪率为零。发动5000余名社区文化带头人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加大对孤寡老人、困难群众、“八失”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关心关爱力度,利用社区文化活动和自身影响力,及时调处化解居民矛盾纠纷,有效避免个人极端事件发生。2024年以来,全市调处化解矛盾纠纷6.5万余件,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坚持凝心铸魂、创树品牌

引领社区从“空间共同体”向“价值共同体”迈进

坚持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思想教育、道德建设、文化活动、文明创建,打造特色文化社区和社区文化品牌,引导社区居民在潜移默化中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从“物理变化”向“化学反应”转变,从“空间共同体”向“利益共同体”“价值共同体”迈进。

一是突出思想引领。健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体系,坚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推动大众化宣传普及,组建970余支基层宣讲小分队,采取群众讲给群众听、“小戏小剧”生动演、网络媒体直播讲等形式,广泛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文明实践主题活动,年均开展宣讲活动2000多场次、受众58万余人次,有效激发社区居民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认同、情感共鸣、理论共识。田东社区退休教师张云昌主动加入“夕阳红”宣讲队,开展宣讲80多场次,被中央宣传部授予全国基层宣讲先进个人。

二是突出文化熏陶。坚持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创作传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歌,编排普及君子之风广场舞,编辑发放《君子之道》格言图书,覆盖城乡、寓景于物设置公益广告8000余处,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新风尚。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围绕传统节庆、重大节点、重要主题,绘制文化活动“时间轴”,持续开展“大家创、大家唱、大家演、大家拍、大家评”系列活动,将本地道德模范事迹融入文艺创作,创作《殷树山》《一个钱包》等一批小戏小剧,组织进社区等巡演6000余场次,实现“文化四季”贯穿全年,让社区居民在艺术感染中领悟生活真谛、感受道德力量。

三是突出价值培育。坚持在服务群众中教育和引领群众,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为抓手,深化“5+5”文明实践行动,围绕“五为”和文明新风倡导、网络文明传播等五大专题,每年实施志愿服务项目1000多个、开展活动8万余场次,社区居民志愿者注册比例超过三分之一。深入实施“精致城市·文明市民”培育工程,持续开展“三不一礼让”、红白事简办等文明行动,引导社区居民从细节小事做起,用凡人善举托起城市文明新高度。全市累计获评国家和省级道德模范26人,入选“中国好人榜”81人、“山东好人榜”492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诚信荣成”“仁孝文登”“仁爱乳山”“厚德环翠”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道德建设品牌。深化“一社区一品牌”建设,凝练社区文化标识,形成“家”“和”“福”“孝”“根”等一批社区文化品牌,有效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价值感、归属感,特别是红色文化、诚信文化、法治文化,引领社区治理迈向新高度。



编辑:李新茹

审核:钟德旺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感知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感知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感知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感知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感知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感知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