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山东-就在这里

登录 注册 退出

感知山东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山东各地

济宁:放大“济时救”品牌效应 敲开困难群众“幸福门”

时间:2022-07-06人气:作者: 钟德旺

1f9127e50bcc4bf7b4202aac0f0ab89b.jpeg

  在7月6日举办的2022年“深化‘济时救’品牌 兜牢民生底线”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以来,济宁市民政局聚焦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放大“济时救”品牌效应,推出更多惠民、便民、利民的精准服务政策,让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更温暖更幸福。

  坚持保基本民生,持续提高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自2022年1月1日起,济宁市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再增长10%以上,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880元和700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144元和910元,实现救助标准“十八”连增,城乡低保标准之比缩小到1.26:1。目前,全市共保障低保、特困人员等九类困难群众33.3万人,今年1-6月份发放救助资金8.1亿元,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聚焦群众关切,进一步简化优化办理程序。充分发挥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作用,将受疫情影响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群众及时纳入临时救助范围,急难情形的24小时先行救助、特别紧急的2小时内先行救助,事后补办手续。对生活困难外来务工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对尚未纳入低保、特困人员保障范围的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重残人员、患慢性病人员、自负医疗费用较多人员等重点对象开展入户摸排,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救助范围,确保应保尽保。截至6月底,全市共摸排重点群众近5万人,新纳入低保、特困人员5776人。

  “济时救”品牌实现由纯“物质”向“物质+服务”救助模式转变,提高困难群众幸福指数。在全市开展“济时救-幸福来敲门”活动,为全市3.1万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购买社会化服务,打造“服务+监管”运行模式,由专业第三方服务机构上门提供探视、助洁、助餐、心理慰藉等服务,全面提升特困人员生活质量。进一步健全“主动告知、主动发现、快速响应、即时救助、跟踪转介”机制,在所有村居设立社会救助工作站,发挥好“帮办代办”作用,乡镇街道随时受理、即时确认困难群众救助申请,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截至6月底,全市共开展临时救助3120人次,发放救助金712万元。

  推出更多惠民政策,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在低保认定方面,修订出台《济宁市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在“支出型”困难家庭认定、机动车辆和大型农机具现值计算及赡养费计算、收入扣减、诚信救助等方面实现突破和创新,实现低保认定更精准、更便捷。在低保边缘家庭认定方面,在全省率先出台《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办法》,明确认定条件、认定程序、日常管理和监督等关键内容,并将收入认定范围从省定的低保标准的1.5倍扩大至2倍,最大限度保障困难群众享受更多专项救助政策。在临时救助办理方面,取消临时救助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实行急难发生地即时救助,非户籍居民可向居住地或急难发生地乡镇(街道)提出申请。

  便民、利民、精准服务,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水平。全面推行“码”上服务,在全市推广使用“济时救‘码’上服务”二维码,群众扫描二维码可以马上知晓民政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补贴等10项救助事项和教育、司法、住建、卫健等11个部门21项救助政策申请条件、办理地点、办理流程、咨询电话等,可以查看低保和特困供养等救助标准、敬老院基本情况、享受低保待遇人员等信息,到6月底已经实现二维码乡镇(街道)和村(居)全覆盖。同时,在全市开展“济时救”社会救助主题宣传活动,12个社会救助职能部门联合开展社会救助政策线上大讲堂活动,各县(市、区)积极开展线下政策宣传,印发社会救助政策宣传手册及海报等材料6万余份。


标签:

本类推荐